1)第439章 1916年底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16年12月,大卫·劳埃德·乔治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新内阁宣布成立,丘吉尔任军需大臣。

  尼韦勒将军取代霞飞,成为法军指挥官。美国再度向欧洲运送兵员。

  随着中国控制领土越来越大,1916年底,蒋尊簋、朱瑞、庄蕴宽、吕公望、赵惟熙、杨增新、胡景伊、程德全、林长民、丁世峄、熊希龄等一大批官员,被林重任命到印度、缅甸、老挝、安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管理民政。

  林重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控制了东南亚,控制了全球九成的橡胶产量,和交战国虽然交战,但生意依然可以做,只要把橡胶价格提高十倍即可。

  储备官员不够,一大批刚刚从政法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筛选、考核以及培训,进入内阁各部。

  中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官,不够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与美英法交战,但对于各国在中国的生意人与企业,一视同仁,和以前并无不同,各国对中国商人、官员也如此对待。

  彼此的大使馆都正常运作,即使是德国与英美,也同样如此,虽然交战,但都留了外交通道。

  军事是军事,外交是外交,此亦算一奇特景致了。

  两年多的战争,欧洲被彻底打烂了,到处都是毫无生气、残垣断壁的村庄、集镇。军需供给的不足,使得本就神经高度紧张的士兵,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边缘。

  更加悲修至极的,是陷入绝望之中的难民,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于暴力、饥饿和疾病的人,愈发增多。

  军需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向军备转向,使得食品以及消费品日益紧缺,民众生活的需求不断推高物价。

  通货膨胀根本不可阻止,越米越多的下层民众,面对升高的物价,因为失去了购买力而陷入了困顿之中。

  抗议示威和反饥饿游行,几乎每天都在各国发生。大量臂裹黑纱、悲痛欲绝的妇女,走进工厂做工。

  一向依靠殖民地粮食的英国,开始在本土种植土豆,粮食开始施行定量和分配制。

  英国违反神圣的自由原则,强制性地推行征兵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强化战争,使得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总体战,各国纷纷强化了政治上的控制倾向。

  英国的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勋爵,建议英国内阁考虑和平谈判的问题。

  “鉴于目前的人口伤亡、金融损失和对生产力的破坏,战争损失的恢复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他说。

  “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400万,英国每天的战争花费都高达800万英镑,如果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如果再有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我们发现我们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战争的延长毫无意义。”

  英国新内阁通过秘密渠道,的确问过德国的意见,但德国提出了英国无法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