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 陶恭祖待以时变 荀贞之只争朝夕_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强众,明府何不遣使一人,即去州府,问方伯借兵?”

  笮融心道:“方伯如肯借我兵马,我还用等到现在?”

  却是:“把荀贞挡在郡外,使其不能归广陵”这个办法,笮融是早就想过的了。因自家郡中兵马不足,他也早就遣人秘密地去过州府,问陶谦借过兵了。奈何陶谦因畏荀贞、孙坚的联兵之盛,担忧如果现下开战,会引来孙坚对荀贞的相助,而以他一人之力,他又自知断难是荀、孙的对手,故而没有同意笮融的请求,反指示笮融,叫他不要无端生事,且先忍耐。

  在给笮融的信中,陶谦讲述了一下他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就是他对陶商、陶应说的那些:现在不可急着与荀贞交战,而应是耐心地等待时局变化,首先,孙坚初得豫州,州中必有不服,稍等时日,豫州或会生乱,而豫州一旦生乱,孙坚自顾不暇,自就会难以相助荀贞;其次,同时,袁绍、袁术因荀贞表孙坚之故,大概也不会相助荀贞;又同时,广陵养不了太多兵马,时间一长,荀贞必会遣散部曲,从而兵马变少。

  再一方面,陶谦对笮融说,他已遣使前去鲁阳、丹阳,分别面见袁术和丹阳当地的一些大族,意与袁术及丹阳士族结盟。

  这两个方面结合,豫州或会生乱、荀贞不得不遣散一些部曲这两件事如果能如陶谦所料,而与袁术、丹阳士人结盟之事若又能成,对陶谦而言之,那便是“彼消此长”:荀贞那边没了助力、部曲兵马变少,他这边却是多了助力,等到那个时候,再与荀贞决战,胜之不难。

  陶谦把他的这个对策总结为了八个字,那便是:“不可急战,待以时变”。

  老实说,笮融虽知荀贞善战,但最初和荀贞接触时,他对荀贞其实谈不上什么畏惧,因为当时他们两个人没有利益冲突,可自闻荀贞、孙坚两次讨董,而最终竟真的击败董卓,不久后又闻孙坚表乐进为下邳相后,笮融对荀贞却顿时就变得忌惮、畏惧起来。

  按笮融的本意,他和胡兰一样,是很想把荀贞挡在郡外,根本就不想看着他回广陵的,可陶谦的话很有道理,而如果按照陶谦的这个方略行事,成功的可能性也确实比现在就和荀贞开战要大得多,所以,笮融虽心怀忌怕,可还是决定听从陶谦的吩咐,按此行事。

  也正因了他害怕荀贞,可又不得不按陶谦的吩咐放荀贞过境归郡,所以他现下的心情很是郁闷,对胡兰自然就不会好声好语。见胡兰提到去向陶谦借兵之事,笮融实在是懒得再和他多说了,索性起身离席,拂袖而去。

  见笮融离去,留下室内诸人大眼瞪小眼,他们坐了会儿,都觉无趣,自各散去。

  ……

  遥指前方,程嘉对荀贞说道:“君侯,前头就是下邳国境了,却也不知这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