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8章 陕西的后续安排(第二更)_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两!

  这也是崇祯鼓励的,因为是特殊时候,必须出高价,民间的商人才愿意主动卖粮食。

  朝廷中有人说朝廷应该下命令规定那边的那些商人必须原价卖给陕西,这是关乎无数百姓身家性命的。

  崇祯却力排众议,就2两一石,甚至他还给施凤来了一个底线,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到3两一石。

  为什么会这么做?

  假设朝廷下一道命令给南边那些商人:你们必须原价卖到陕西。

  荆州城内可能有三个粮商觉得陕西遭受灾难,需要粮食,于是将粮食按照原价卖给了前来收粮的官员,收粮食的官员一共买了一万石。

  如果施凤来直接以2两一石的钱购买,会出现什么局面?

  江陵府荆州城的粮价是两每石,如果朝廷以2两每石来买,每一石可以多赚两。

  假设有一万石,就能多赚万两,相当于780万元。

  那这个时候,诸多商人就会主动思考一个问题:朝廷来收粮食的人毕竟运力有限,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如我主动雇一批人送到陕西去卖,我送一万石过去,路费肯定不要万两。

  这笔账一算出来,不用朝廷三令五申要支援陕西了,商人们自己就会非常主动卖粮食过去。

  这就节省了朝廷太多行政工作。

  大明朝最垃圾的是什么?

  就是行政效率。

  所以2两一石粮食,买不买?

  当然要买!

  而现在马上要入冬了,荆州那边有些商人就不愿意了,因为招不到人,天太冷了。

  怎么办?

  3两一石,买!

  于是就有人愿意主动托运过来了。

  你看,崇祯办事的风格也很明朗,能用钱解决的时候,就砸钱,不要为了省钱,把事情搞得东拉西扯,最后陕西百姓饿着肚子,算了,我饿得不行了,李小哥在哪里,咱起义吧!

  可不能像历史上的崇祯皇帝那样,为了节省一点钱,就坏了大事。

  但是,朕的钱也是朕辛辛苦苦抄家和赚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

  你江南这帮奸商,到底是长了几颗脑袋,敢将粮食涨到8两一石?

  你昧着你的良心赚朕的血汗钱,你良心不痛吗?

  什么?不痛?行吧,你赚朕的钱良心不痛,朕砍你的脑袋,心也不痛。

  刚回宫,果然施凤来的奏疏已经快马从陕西送来。

  陕西从两湖、江西、安徽、河南购买的粮食,价格已经报到了3两每石。

  这个价格总比江南那边报的8两靠谱吧。

  这也算是一个正常的价格,但偏偏这种事又有人跑来嚼舌头,有人就此事弹劾施凤来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总之,这大明朝每一件事,都有人要弹劾,弹劾来弹劾去,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升官。

  这种小事,既然是在预算范围内的,崇祯也没说什么,而且还写了一封信给施凤来,赞扬他办事靠谱。

  真正要怼的是江南的那帮奸商,发国难财,还勾结建奴!

  8两每石,那才是真正的发国难财。

  。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