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六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_天下第一逆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城中的谣言在酝酿着,发酵着。

  有关于皇太孙的各种桃色新闻,流传的到处都是。

  又过了五日。

  官府依旧没有任何的表达和出声。

  似乎,是要无为而治了。

  今天。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门,通过这些天得了传信,召集了两淮地区的大多数大盐商们,相聚江都城中的转运司衙门。

  从淮南淮北,到徐州、淮安,各地的两淮大盐商们,早早的来了衙门里。

  对外的理由。

  自然是两淮盐务上的事情。

  转运司衙门掌管两淮盐务,有这个资格召集这些人。

  衙门正堂里。

  济济一堂,却是格外的嘈杂。

  从山西来的晋商,从徽州来的徽商,两浙地区的浙商,以及两淮本土的商贾,多方盐商操着各自的地方口音。

  不是的发生争吵。

  商人无利不图。

  有利益,也就有了争斗。

  两淮是块大肥肉,人人都想更多的吃进肚子里。

  于是也就有了利益集团的形成。

  晋商。

  徽商。

  浙商。

  是现场,最大的三个集团。

  晋商占据九边便捷,这些年已经积攒了太过的财富,但是他们的贪欲却总是无法满足。

  浙商依靠海运,做着几乎无本的买卖,奢靡成风。至于死在海浪里的伙计水手,干他们什么关系?

  徽商。

  这两年受到了不少的打击。

  或者说,这个打击,是从去年才开始的。

  但开始的很快,结束的也很快。

  本来是徽商集团中,中坚力量的徽州八姓人家,统统被流放至九边,相关的商贾也受到了连带打击。

  于是,若是现场的零散盐商与两淮本土盐商团结起来。

  徽商将会直接成为垫底的存在。

  晋商代表之一,手握十万盐引的王博厚,是如今两淮乃至于大明全境,最大的一位盐商。

  朝廷每年在盐课上,施行纲盐制,将天下按地区分为十纲,每纲盐引二十万,每引可兑食盐三百斤。

  每引,或折银纳税六钱四厘。

  称之为窝本。

  另有税银三两,公使银三两。

  窝本算是买资格证,所费不多。

  税银,大抵算是营业税。

  公使银,则是运输费。

  如此,王博厚每年,可以从两淮等地,获得三千万斤食盐!

  需要缴纳窝本六千四百两。

  税银三十万两。

  公使银三十万两。

  合共六十万零六千四百两白银。

  当然,这六十万两白银,不是全部都从两淮走账的。

  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笼子里。

  王博厚在两淮之外,也有盐务营生。

  但,还是以两淮为重。

  所以,他坐在了现场盐商的第一把交椅上。

  而如今,王博厚正在与人争吵。

  对方的口音,有些偏向吴越。

  那人是浙商。

  出身自浙江温州府南部。

  名唤汪汝润,专心经营两淮食盐,每年掌握着三万盐引。

  “两浙两广也有盐场,偏偏都要跑到两淮,如今都没钱挣了

  请收藏:https://m.bl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