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0章 才名北传_唐时明月宋时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商船络绎不绝进入开封府汴京城内,乌篷船、刀鱼船、落脚头船、舫船、大滩船等,各式各样,气势磅礴;城内商贩络绎不绝,人潮接踵。

  由于各地的商号船只入京,不但带来了各地的物资,也有各地的新鲜事、大小消息,都会鱼龙混杂地汇入京城内。

  最近两日,一本名为‘苏以轩诗词文集’和一本‘隋唐演义’传奇小说话本,在京城内也开始流传开来,引发不少读书人和富家公子、小姐的购买。

  里面有苏以轩的十多首上等词作和一首桃花诗,很快就在汴京城的才子手中流传开,引发广泛热议。

  主要因为那些词的水准太高,不论是苏幕遮、破阵子、蝶恋花等等,全都被人追捧、称赞叫绝。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不少士子读书人聚在酒楼,朗诵吟出,开始评议这些诗词。

  这些诗词在润州早就流传,最近韩熙载更是派人私下整理完全,不漏一词,吩咐韩家的书坊印刷推出,为苏宸继续太高名声,进行造势,连苏宸自己都不清楚这个事儿。

  “这位唐国的苏才子,写的词真是一绝,超脱了花间词和冯李词的束缚,写情更加深邃、高雅,写着疆场,也有一股豪迈和悲怆,真是绝了。”

  “是啊,我宋国境内,写词方面,可没有这等厉害的才子啊!”

  “若是此人来到宋国参加科举,必定能够高中状元啊!”

  几位才子自叹弗如的同时,都给出极高评价。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声音:“哼,我看未必,听说他只有十八岁,如何能写出这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一听明显就是上了岁数的权贵大人物才能写出来的心声感悟,他一个没有入仕的年轻人,如何写得出?依我看啊,估计是他听来的,或是抄来的!”

  “在下也赞同张兄的看法,这破阵子一词,未必是那苏以轩本人所做,有可能是抄别人的!”

  此刻,一位身穿青色襕衫的中年人微笑道:“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

  “哦,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说法?”其余士子转身望向旁边酒案上的中年人。

  那中年人国字脸,带着折上巾,也是读书人打扮,微笑道:“我昨日与一位从扬州来的盐商亲戚聊了些话,他提及了此事,也是听从唐国偷渡到江北的南人走私商所说,那苏以轩写这首词的时候,正与唐国闲居在润州的韩熙载于河畔谈论诗词。原本苏公子以前只创作出了这首破阵子的上半阕,下半阕一直没有写出合适的词文,但看到那韩熙载先做出的一首破阵子,给了苏以轩灵感,他结合了韩熙载的生平过往,便当场创作了下半阕,完全是以韩熙载为原型写照,以词喻人,可并非写苏公子自身经历,才有这一句‘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众人恍然:“原来那苏以轩这首词,写的是韩熙载的生平,那便能解释得通了。”

  “写他人的生平,却写的如此贴切,高出了韩熙载本人的词,真个叫绝啊!”

  酒楼内的士子们,此时更加钦佩了。

  青衫中年人捋须叹道:“韩熙载乃是唐国有大威望、大才学之人,只可惜唐国三代国主都不能完全重用放权给他,无法让他在朝中放手而为,治理国事。在一些关键大事上,唐国官家又屡屡不听韩熙载谏言,所以,唐国才会屡犯错误,丧失江北十三州,逐渐衰落下去。”

  众人议论纷纷,不胜唏嘘,但也庆幸唐国没有重用韩熙载,才使得北方的宋朝廷逐渐壮大。

  只不过苏以轩的词一出,让北方读书人集体汗颜弗如,对这位‘江左苏郎’都上了心!

  请收藏:https://m.bl5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